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类似这样的事

类似这样的事

《类似这样的事》:一场关于记忆与身份的哲思之旅

文章摘要

《类似这样的事》是一部探讨记忆、身份与人性边界的悬疑剧情片。影片通过主人公意外获得他人记忆的离奇遭遇,展开对"自我认知"与"真实存在"的深刻拷问。导演以非线性叙事和视觉隐喻,构建出虚实交织的叙事迷宫。关键词"记忆移植"、"身份困惑"与"存在主义"贯穿全片,实验室场景与镜像符号的反复出现,强化了科技伦理与哲学思辨的双重主题。该片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后引发热议,被媒体誉为"《黑镜》与《盗梦空间》的诗意结合"。

---

剧情解构:当记忆成为可移植的载体

影片开场于神经科学家艾琳的实验室,她主导的"记忆编码"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。这段充满冰冷仪器的场景中,关键词"记忆移植"通过特写镜头中被提取的蓝色脑脊液得到具象化呈现。意外发生在第17分钟,志愿者马克在实验后突然能完整复述陌生人的童年往事——这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里,演员通过瞳孔震颤和语调切换,完美演绎了"身份困惑"的爆发瞬间。

叙事迷宫中的存在主义叩问

导演采用双线叙事:现实线中马克被迫接受记忆清除,而植入记忆线里他逐渐"成为"已故的画家科尔。两段记忆在63分钟的蒙太奇中产生量子纠缠般的重叠,餐刀在油画上刮擦的刺耳声效,将"存在主义"焦虑实体化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术馆场景,12幅科尔遗作在镜头下逐渐变形为马克的肖像,这种视觉隐喻被《电影手册》评价为"对笛卡尔'我思故我在'的当代解构"。

科技伦理的黑色寓言

第三幕将矛盾推向顶峰。当艾琳发现自己的记忆也被秘密植入终端,影片色调骤变为暗红色。监控屏幕上同时闪现30个人的记忆碎片,这个1分12秒的电子蜂巢镜头,直指关键词"记忆移植"背后的数据霸权。制片人透露,这个场景灵感来源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真实争议,实验室墙上的"记忆即权力"标语,恰是对科技垄断的尖锐讽刺。

---

影史回响与当代启示

《类似这样的事》在悬疑类型片框架中,完成了对柏拉图"洞穴寓言"的现代演绎。那些不断复现的水面倒影和指纹特写,暗示着数字时代身份认同的流动性。当结尾马克选择永久保留双重记忆时,观众收获的不是答案,而是对"何以为人"的更辽阔追问。这种开放性的哲学姿态,使影片超越普通科幻片的范畴,成为一面照射技术文明困境的棱镜。

用户评论精选

1. 豆瓣用户@记忆迷宫:"看完后检查了三次自己的胎记,导演成功让我怀疑人生" ★★★★☆

2. 猫眼用户18322:"实验室那段看得脊背发凉,我们可能都是别人的记忆备份" ★★★★★

3. 豆瓣用户@存在先于本质:"年度最烧脑没有之一,每个镜头都是伏笔" ★★★★

4. 猫眼用户银河漫游:"以为在看科幻片,结果是被迫上了堂哲学课" ★★★☆

5. 豆瓣用户@脑内革命:"后劲太大,现在看到镜子就下意识摸脸" ★★★★★

主演: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