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长城》:中西合璧的视觉史诗
摘要
张艺谋执导的《长城》(2016)是一部融合东方神话与好莱坞叙事的奇幻动作片。影片以北宋时期为背景,讲述欧洲雇佣兵威廉(马特·达蒙饰)意外卷入中国军队对抗怪兽“饕餮”的生死之战,并与无影禁军将领林梅(景甜饰)携手保卫人类文明的故事。电影以恢弘的战争场面、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争议性的中西合作模式引发热议,票房突破3亿美元,成为中美合拍片的标杆之作。关键词:长城电影、饕餮怪兽、张艺谋美学。
---
剧情与世界观构建
《长城》的开篇以丝绸之路为引,马特·达蒙饰演的雇佣兵威廉为盗取火药技术潜入中国,却因遭遇饕餮袭击被俘。北宋无影禁军以五兽(鹤、鹰、虎、熊、鹿)为图腾分兵作战,其铠甲设计、孔明灯传信等细节均源自《山海经》与宋代军事典籍。张艺谋用高饱和色调的箭阵、火焰长矛等画面,延续了《英雄》式的视觉美学。
饕餮的设定是影片的核心创意之一。这些每60年苏醒一次的怪兽,以“兽王指挥-群体进攻”的蜂巢思维模式攻城,暗喻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集体恐惧。特效团队WETA工作室通过数万帧动画呈现饕餮的青铜纹皮肤,使其兼具东方神秘感与西方怪兽片的压迫性。
文化碰撞与叙事争议
影片的“救世主叙事”引发两极评价。西方主角从投机者转变为英雄的成长线,被部分观众视为对东方叙事的削弱;而景甜饰演的林梅通过“信任”主题感化威廉的设计,则被解读为张艺谋对跨文化合作的隐喻。故宫学者马未都曾点评:“饕餮在商周青铜器上象征贪婪,电影将其外化为具象威胁,是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转译。”
制作层面,《长城》耗资1.5亿美元,剧组在青岛搭建了1:1的城墙实景,并邀请赵牧阳等民间艺术家创作秦腔战歌。尽管北美票房未达预期,但其在亚洲市场的成功推动了传奇影业后续的《金刚:骷髅岛》等怪兽宇宙项目。
---
总结
《长城》作为首部由中国导演主导的好莱坞A级制作,其意义远超票房数字。张艺谋用饕餮攻城的概念包裹了文明存续的宏大命题,而箭雨、黑火药等元素则成为输出中国美学的载体。尽管叙事逻辑存在争议,但影片在视觉奇观与文化符号创新上的尝试,为后续合拍片提供了重要范式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用户“冰镇西瓜”:“饕餮攻城的长镜头值回票价,但景甜的演技像在演PPT。”(3星)
2. 猫眼用户“电影狂人”:“好莱坞套路 老谋子美学,爆米花片里的文化课。”(7.5分)
3. 豆瓣用户“青铜时代”:“饕餮的青铜质感绝了!可惜西方主角抢戏太多。”(4星)
4. 猫眼用户“小城故事”:“张艺谋把长城拍成了太空堡垒,爽就完事了!”(8分)
5. 豆瓣用户“胶片日记”:“文化输出野心很大,但剧本像被饕餮啃过。”(2星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