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明月几时有》粤语版:乱世中的诗意抗争
摘要
《明月几时有》是许鞍华执导的2017年历史剧情片,粤语版以原汁原味的方言对白,还原了1940年代香港沦陷时期的平民抗争故事。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,聚焦小学教师方兰(周迅饰)如何从普通文青成长为东江游击队联络员,串联起文人茅盾(郭涛饰)、特工刘黑仔(彭于晏饰)等角色,交织出乱世中的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。关键词“香港抗战”“许鞍华作者电影”“诗意现实主义”贯穿全片,细腻的镜头语言与克制的叙事风格,让这部战争题材作品兼具历史厚重与文艺气质。
---
历史背景与创作缘起
影片改编自东江纵队营救茅盾等文化名人的“省港大营救”事件,但许鞍华将视角投向更隐秘的平民抵抗网络。粤语对白的设计强化了地域真实性——1942年香港沦陷后,日语与粤语的混杂街头、知识分子与渔民的命运交织,构成独特的时代切片。编剧何冀平耗时三年考证史料,甚至采访了仍在世的游击队员后代,最终选择以方兰这一虚构角色为叙事主线,避免陷入传统英雄主义的窠臼。
剧情脉络:从文人到战士
故事始于1941年圣诞夜,日军攻陷香港。文人茅盾夫妇被迫躲藏,方兰因协助其逃亡而被卷入地下工作。她与神出鬼没的短枪队长刘黑仔合作,建立情报网络,甚至动员母亲(叶德娴饰)参与危险任务。影片没有宏大战场,而是通过传递情报、偷运药品等细节,展现普通人如何以“蚂蚁搬家”的方式抗争。
第三幕的转折令人唏嘘:当方兰目睹同伴牺牲,她与刘黑仔关于“继续还是撤退”的争执,揭示了理想主义与生存现实的撕裂。许鞍华用一场雨中葬礼的长镜头,将悲怆化为沉默的诗意——墓碑上未刻名字,正如历史中无数无名英雄。
风格与争议
《明月几时有》延续了许鞍华标志性的“去戏剧化”叙事。游击队突袭日军哨所的戏份仅用枪声画外音带过,反而用大量笔墨描写方兰与母亲腌咸鱼的日常。这种“反类型”处理引发两极评价:有人盛赞其“以生活消解战争荒诞”,也有观众认为节奏过于散漫。
粤语版相较国语版更显张力。周迅的粤语台词虽带口音,却恰合角色“半路出家”的设定;彭于晏的客家话对白则参考了真实游击队员口述录音。配乐中反复出现的《明月几时有》民谣变奏,成为贯穿全片的命运隐喻。
---
总结
《明月几时有》或许不是一部典型的抗战史诗,但正是这种对“微小抵抗”的凝视,让历史有了温度。影片结尾,老年方兰在1990年代香港街头驻足,霓虹灯与战时黑白影像重叠——许鞍华以她特有的温柔笔触提醒我们:今天的繁华,正建基于无数人曾“举头望明月”的坚守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@雾港:“叶德娴演的母亲偷塞给女儿那包陈皮,比任何枪战都催泪。”(五星)
2. 猫眼@Kayee:“节奏太慢,但周迅穿旗袍提枪的画面值回票价。”(三星半)
3. 豆瓣@老枪:“许鞍华把游击队拍成了邻里互助会,可惜了题材。”(两星)
4. 猫眼@港岛遗民:“粤语版茅盾朗诵《黄昏》那段,文学青年必看!”(五星)
5. 豆瓣@海豹:“不是主旋律,是乱世里普通人如何活成自己的光。”(四星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