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她喜欢的是》:一场关于性别认同与青春困惑的温柔对话
【摘要】
日本青春题材电影《她喜欢的是》(彼女が好きなものは)以细腻的笔触探讨了当代青少年对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探索。影片讲述高中生安藤纯在发现心仪女生三浦纱枝实为跨性别者后,从困惑到理解的情感历程。导演草野翔吾通过克制而温暖的叙事,将“性别认知”“青春期迷茫”“自我接纳”三大主题融入日常场景,打破传统青春片框架。片中角色关系层层递进,既有校园恋爱的青涩,更有对多元价值观的深刻呈现。这部电影凭借真实的人物刻画和极具社会意义的议题,成为近年来LGBTQ 题材作品中口碑与艺术性兼具的佳作。
---
剧情解构:当青春遇上性别认知的迷雾
影片开场即以典型日式校园场景建立故事基调。安藤纯(神尾枫珠饰)是普通的高中男生,他对同学三浦纱枝(山田杏奈饰)萌生好感,却在告白后得知对方生理性别为男性。这一情节转折巧妙地将“性别认同”议题置于传统青春片框架中,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。
导演采用渐进式叙事展现主角的心理变化。安藤从最初的震惊逃避,到主动查阅跨性别者资料,最终在顶楼天台与三浦的对话场景成为全片高潮。这场戏通过长达7分钟的单镜头对话,完整呈现了两个青少年对自我认知的探索:三浦平静讲述“从小学就知道自己该是女孩”的独白,与安藤手中不断捏扁的饮料罐形成情绪对比,视觉化表达了认知冲突。
角色塑造:超越标签的真实人性
三浦纱枝的角色塑造打破了跨性别者的刻板印象。她既会因月经来潮的玩笑暗自神伤,也会在KTV里自然唱女声歌曲,这种复杂性通过山田杏奈的表演得以完美呈现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影片没有将三浦设置为“需要被拯救”的对象,而是展现她主动帮助安藤理解性别光谱的成熟一面。
配角设计同样具有社会观察价值。安藤的妹妹作为初中生对哥哥的困惑直言“这有什么问题”,暗示年轻世代对性别议题更开放的态度;而班主任对三浦使用女性更衣室的默许,则体现了教育者的包容立场。这些细节共同构建出多元立体的叙事空间。
视听语言:含蓄美学中的情感爆发
摄影指导大量使用浅焦镜头,将人物与嘈杂校园环境分离,强化主角的心理孤立感。在关键场景中,冷暖色调的转换暗示情感变化——安藤初闻真相时画面泛着冷蓝,而最终接纳三浦时背景变成暖黄夕阳光。
声音设计同样精妙。当三浦讲述被父亲责骂的经历时,远处隐约传来的校园广播形成声音蒙太奇,既保持场景真实感,又隐喻社会舆论的压力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恰与日本文化中“察し”(体察)的传统相契合。
---
【总结】
《她喜欢的是》以青春片为载体,完成了对性别议题举重若轻的探讨。影片拒绝说教,转而用高中生最真实的困惑与成长,让观众自然理解性别认同的复杂性。安藤最终没有成为“拯救者”,三浦也不需要被拯救,这种平等的人物关系展现了创作的前瞻性。在充满标签化叙事的当下,这部电影如同片中反复出现的自动贩卖机——不同口味的饮料并列摆放,没有优劣之分,只有个人选择的不同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“山田杏奈的表演让我忘记演员本身性别,这就是最好的肯定”——豆瓣用户 青空 5星
2. “看到男主查维基百科‘什么是跨性别者’那段,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”——猫眼用户 彩虹汽水
3. “日本终于有不再消费跨性别者的青春片了”——豆瓣用户 海马体走失 4星
4. “天台对话戏值得载入日影史册,温柔又有力量”——微博用户 映画侦探
5. “妹妹那句‘哥哥是笨蛋’才是全片点睛之笔”——豆瓣用户 夏目友人帐 4.5星

								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