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鱼也会淹死》:一场荒诞与救赎的深海寓言
摘要
电影《鱼也会淹死》以超现实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的寓言故事。影片通过主角阿杰——一名患有罕见“恐水症”的渔夫,被迫在暴雨洪水中求生的荒诞经历,探讨了人性脆弱与生命韧性的辩证关系。关键词“生存寓言”“心理隐喻”“灾难叙事”贯穿全片,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和黑色幽默风格,构建出兼具哲学深度与视觉冲击的银幕奇观。该片入围2023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,被国际媒体誉为“东方魔幻现实主义的突破之作”。
---
剧情解构:当恐惧成为生存的枷锁
故事发生在闽南沿海的架空小镇,天生对液体过敏的渔夫阿杰(黄渤饰)每日穿着自制塑料防护服出海。这个被村民视为“怪胎”的男人,在台风“玛娃”登陆夜遭遇了双重危机:渔船沉没后,他不得不在洪水中挣扎求生;与此同时,暗恋多年的寡妇春桃(周迅饰)因抢救养殖场被困海底仓库。
影片用平行蒙太奇呈现两个空间:阿杰在漂浮的冰箱上与鲨鱼对峙,春桃则在逐渐缺氧的仓库里录制遗言。当阿杰发现春桃手机定位出现在自己正下方时,导演用长达3分钟的水下长镜头,展现他撕开防护服潜入深渊的震撼时刻。这种“鱼因离开水而存活,人因进入水而获救”的悖论,正是片名《鱼也会淹死》的核心隐喻。
视听语言:潮湿压抑的美学实验
摄影指导杜杰采用特殊防水镜头,营造出液体扭曲变形的视觉效果。洪水场景中90%为实拍,剧组改造废弃炼油厂注入6000吨海水,演员面部特写时的窒息感完全真实。配乐方面,电子音乐人Howie Lee将闽南歌谣《哭渔》解构成断续的电流声,模拟水下听觉体验。
值得玩味的是道具设计:阿杰的塑料防护服参考宇航服与子宫造型,暗示其对安全感的病态依恋;反复出现的章鱼意象,既象征命运纠缠,又暗喻主角必须断腕求生的抉择。这些细节让影片在类型片框架下,生长出丰富的解读空间。
哲学内核:恐惧的流体力学
影片通过三次“溺水”完成叙事闭环:第一次是生理溺水(阿杰落海),第二次是心理溺水(春桃放弃求生),第三次则是哲学意义上的“认知溺水”——当阿杰最终摘下防护头盔,发现所谓“恐水症”实为童年母亲溺亡的创伤投射。这种将心理疾病具象为环境灾难的设定,与《黑天鹅》《鸟人》等作品形成跨文化呼应。
导演崔睿在访谈中透露:“水在片中既是死亡媒介又是生命源头,就像我们终其一生都在逃离却又渴望回归的母体。”这种矛盾性通过阿杰与春桃的镜像关系呈现:前者恐惧水却生于渔村,后者擅泳却因丈夫海难而畏海。
---
总结
《鱼也会淹死》用荒诞外壳包裹着严肃的生命探讨,当黄渤满脸涨红地沉入海底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角色挣扎,更是人类对抗命运时那种笨拙而英勇的姿态。影片结尾处,获救的阿杰在病床上用导管滴水培育绿萝,这个充满希望的镜头暗示:真正的治愈不是消除恐惧,而是学会与恐惧共生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@海盐焦糖:“黄渤影帝级的表演让‘塑料太空人’成了年度最心碎形象,看完才发现自己攥爆了奶茶杯。”
2. 猫眼@深海恐惧症患者:“建议IMAX观影,水下窒息感太真实,散场后狂喘了五分钟...”
3. 豆瓣@电影禅师:“章鱼触手缠住氧气管的镜头,比任何恐怖片都让我毛骨悚然。”
4. 猫眼@渔村土著:“闽南语对白和祭海仪式细节满分,但阿杰最后潜水救人不科学扣一星。”
5. 豆瓣@隐喻爱好者:“今年华语片最佳隐喻——我们都是一条怕被自己眼泪淹死的鱼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