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东陵大盗(五)》:盗墓传奇的终极对决与人性拷问
【摘要】
作为《东陵大盗》系列收官之作,《东陵大盗(五)》将民国盗墓史诗推向高潮。影片以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真实历史为背景,聚焦国宝争夺、军阀混战与江湖恩怨三条主线。地下迷宫中的致命机关、多方势力的血腥火并、角色身份的惊天反转,构成一部集悬疑、动作与历史反思于一体的商业大片。关键词“东陵宝藏”“军阀盗墓”“文物守护”贯穿全片,导演通过快节奏叙事与冷兵器美学,既还原了1928年的乱世图景,亦对文物掠夺行为展开深刻批判。
盗墓史诗的终极篇章
《东陵大盗(五)》延续前作时间线,1928年军阀孙殿英(吴樾饰)以军事演习为幌子,对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实施爆破盗掘。影片开场即以长达15分钟的地下陵墓戏震撼观众:金刚墙后的毒箭阵、棺椁内的尸毒陷阱、藏宝密室的流沙机关,将中国传统墓葬智慧转化为视觉奇观。考古顾问团队参照清宫档案设计的“九转连环锁”道具,更成为全网热议的细节彩蛋。
多方角力的乱世博弈
不同于前作单一盗墓主线,本片构建了更复杂的势力网络。日本文物贩子伪装成古董商坐收渔利,溥仪派遣的皇室遗老组建护陵队,地下党人周雅琴(李宛仪饰)以记者身份周旋其间。一场天津码头的文物交易戏,三方势力在雨夜拔枪对峙,子弹击碎青花瓷瓶的慢镜头,隐喻着文明在战火中的脆弱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民党军官张璧(王斑饰)的叛变,其从护宝人到卖国贼的转变,揭示了权力腐蚀人性的主题。
文物背后的家国隐喻
导演曹荣在访谈中坦言,影片刻意淡化猎奇元素,转而强化文物象征意义。慈禧凤冠上的东珠被分解贩卖时,镜头切换至列强博物馆的华夏珍宝特写;孙殿英用乾隆朝珠贿赂高官时,特写镜头下滚落的珍珠化作子弹。这种蒙太奇手法,将盗墓行为升华为近代中国被掠夺的缩影。片中虚构的“九龙青铜樽”作为贯穿五部的核心文物,最终沉入渤海的设计,暗喻着乱世中文明火种的保存。
动作美学的突破创新
武术指导马玉成摒弃传统盗墓片的僵尸元素,设计出更写实的冷兵器对决。护陵队使用的子母鸳鸯钺对战军阀大刀队,还原了民国武术界的兵械谱系;墓道中的“听雷辨位”桥段,将八卦方位与近身搏击结合。高潮戏的六分钟长镜头,从地宫爆破到悬崖追车,首次在国产片中实现盗墓与公路追逐的类型融合。
【总结】
《东陵大盗(五)》以商业类型片外壳包裹严肃历史内核,当孙殿英最终面对乾隆尸骨喃喃自语“原来皇帝死了也是一把骨头”时,完成了对权力欲望的终极解构。影片虽在盗墓场面尺度上引发争议,但其对文物保护的呼吁获得国家文物局官方肯定。系列五部曲累计37亿票房,标志着国产历史冒险题材的成熟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豆瓣用户@青铜树:“最后九龙樽沉海那幕看哭了,比真实历史更残酷的艺术真实”
2. 猫眼用户18832:“吴樾把军阀的贪婪和恐惧演绝了,比前四部反派更有层次”
3. 豆瓣用户@考古萌新:“道具组绝对研究了清陵营造则例,金刚墙细节堪比纪录片”
4. 猫眼用户电影狂人:“雨夜码头戏的枪战调度,堪称中国版《夺宝奇兵》”
5. 豆瓣用户@青花瓷:“地下党记者的设定稍显突兀,但文物线索引申得很好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