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八座山

《八座山》:一场关于自然、友谊与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

摘要

《八座山》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菲力斯·范·古宁根和夏洛特·冯黛梅尔许共同执导的剧情片,改编自保罗·科涅蒂的同名小说。影片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,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孩——城市少年彼得罗与山村孩子布鲁诺——跨越三十年的深厚友谊。影片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细腻的情感刻画,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、成长的代价以及自我认同的追寻。关键词包括“阿尔卑山友谊”“成长创伤”“自然救赎”,影片凭借诗意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表达,荣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。

---

剧情与主题:跨越时空的友谊与对立

影片以彼得罗的回忆展开。童年时,他随父亲来到阿尔卑斯山的小村庄度假,结识了当地牧羊人之子布鲁诺。布鲁诺熟悉山间的每一寸土地,而彼得罗则代表着城市文明的疏离与好奇。两人在夏季的探险中建立起纯粹的情谊,但他们的命运因家庭背景的差异逐渐分道扬镳:布鲁诺继承父辈的山居生活,彼得罗则回到城市,成为了一名作家。

成年后的彼得罗始终无法摆脱对山野的眷恋,而布鲁诺则在现代化冲击下苦苦坚守传统。影片通过八座山的隐喻——既是地理坐标,也是人生阶段的象征——展现两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。彼得罗试图通过写作弥合内心的分裂,布鲁诺则在孤独中寻找与自然的和解。导演用冷峻的雪山与温暖的篝火形成视觉对比,暗示两种生活哲学的矛盾与共存。

视听语言:自然作为叙事的主体

影片最震撼的莫过于对阿尔卑斯山的影像呈现。航拍镜头下绵延的雪线、晨雾中的松林、暴风雪里的木屋,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,更是角色情感的延伸。摄影师鲁本·英彭茨刻意减少人工光源,依靠自然光线营造出油画般的质感。当布鲁诺独自攀登险峰时,镜头几乎与山体垂直,压迫感与自由感并存,隐喻人物对命运的抗争。

配乐同样值得称道。丹麦音乐人丹尼尔·努森用极简的弦乐与风声、溪流声交织,形成“自然交响曲”。尤其在彼得罗与布鲁诺中年重逢的段落中,沉默取代对白,只有山间的回声传递着未言之语。

文化隐喻:现代性困境的镜像

《八座山》的深层价值在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。布鲁诺代表的传统山民生活面临消亡,彼得罗的都市身份则充满虚无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“奶酪制作”场景——布鲁诺坚持古法,彼得罗父亲却引进机械化设备——成为两种价值观碰撞的缩影。导演未给出简单答案,而是通过彼得罗的旁白提问:“我们是否只能选择背叛山,或背叛自己?”

小说原作者科涅蒂曾表示,八座山源自西藏佛教“转山”仪式的灵感,暗示人生如同循环的攀登。影片结尾,彼得罗将布鲁诺的骨灰撒向山峰,完成了对友谊与自我的双重救赎。

---

总结

《八座山》以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,记录了一段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友谊。它超越了简单的成长叙事,将个人创伤升华为一代人的集体困惑。当彼得罗最终明白“山不需要被征服,只需要被看见”时,影片完成了对现代人精神荒原的诗意叩问。那些沉默的雪山,既是隔阂,也是纽带,提醒着我们与土地、与他人、与自我的永恒对话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@冰川:“看完像被阿尔卑斯的风雪洗过灵魂,友情线比爱情更催泪。”

2. 猫眼用户MR.W:“节奏缓慢但后劲十足,两个男主的演技撑起了三十年跨度。”

3. 豆瓣用户@松林夜话:“城市与山野的对立太真实了,我们都是彼得罗,也都想成为布鲁诺。”

4. 猫眼用户旅行者:“摄影美到每一帧都能当壁纸,故事反而成了点缀。”

5. 豆瓣用户@牧羊犬:“年度最被低估的片子,看完想立刻辞职去爬山。”

更新:
2025-08-22
备注:
正片
豆瓣:八座山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