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美国往事》:一部跨越时空的黑帮史诗
摘要
《美国往事》(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)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·莱昂内于1984年执导的黑帮史诗电影,改编自哈利·格雷的自传体小说《The Hoods》。影片以20世纪美国禁酒令时期为背景,通过主人公“面条”的回忆,展现了一段关于友谊、背叛、爱情与救赎的复杂故事。长达22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被誉为影史经典,其非线性叙事、油画般的镜头语言和埃尼奥·莫里康内的配乐共同构筑了一部充满怀旧与哲思的成人童话。关键词:黑帮史诗、非线性叙事、时代挽歌。
---
剧情与时代交织的叙事迷宫
影片以1933年纽约犹太社区的鸦片馆为起点,中年“面条”在逃避追杀中闪回至1921年的少年时光。莱昂内用倒叙、插叙和梦境片段拼贴出三个时空:少年团伙的街头冒险、禁酒令时期的黑帮崛起,以及1968年垂暮主角的归来。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解构了传统黑帮片的暴力逻辑,更将个体记忆的模糊性与历史的不可靠性融入剧情。
少年“面条”与麦克斯的友谊是故事的核心。从偷窃、勒索到私酒生意,两人逐渐成为地下世界的枭雄。但黛博拉的出现撕裂了这种平衡——她是“面条”的初恋,也是麦克斯野心的牺牲品。罗伯特·德尼罗饰演的“面条”将角色的隐忍与爆发力诠释得淋漓尽致,而詹姆斯·伍兹的麦克斯则完美呈现了贪婪与脆弱并存的悲剧性。
视听语言与符号隐喻
莱昂内用镜头书写了一封时代挽歌。唐人街的蒸汽雾霭、仓库面粉中的少年剪影、老年“面条”在鸦片馆的苦笑,每一帧都像泛黄的老照片。莫里康内的配乐《Deborah’s Theme》以排箫和弦乐交织出宿命感,而电话铃声作为关键符号,串联起背叛的真相。
影片对“美国梦”的批判尤为深刻。麦克斯的结局暗示了权力追逐的虚妄,而“面条”最后在鸦片馆的微笑,则是对记忆与时间的和解。这种哲学思考让《美国往事》超越类型片范畴,成为一部关于时间、记忆与身份的存在主义寓言。
---
总结
《美国往事》的伟大在于它用黑帮外壳包裹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。莱昂内拒绝美化暴力,而是通过“面条”的一生追问:当友情与野心碰撞,当爱情与时代背离,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?229分钟的片长不仅是电影的体量,更是一个时代的重量。它提醒我们:所有往事,终将成为理解自我的钥匙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用户“冰红深蓝”:“莫里康内的配乐让每一秒都像在告别,莱昂内拍的不是黑帮,是人生。”
2. 猫眼用户“雾中风景”:“三个小时里,我仿佛过完了一生。德尼罗的眼神能刺穿银幕。”
3. 豆瓣用户“陀螺凡达可”:“非线性叙事的天花板,每次重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。”
4. 猫眼用户“夜第七章”:“仓库面粉舞那段美到窒息,这才是电影的诗意。”
5. 豆瓣用户“木卫二”:“如果只能推荐一部黑帮片,我会选《美国往事》——因为它关于我们所有人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