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(2011)

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(2011)

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》:一部镌刻共和国脊梁的史诗剧

摘要

2011年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》,以1949年至1980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为脉络,聚焦钱学森、邓稼先等科学家冲破阻力归国报效的壮举,生动再现"两弹一星"工程的艰辛历程。该剧通过多线叙事将外交博弈、科研攻坚与个人命运交织,既展现国际局势的波谲云诡,又刻画科学家群体"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"的精神丰碑。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尖端科技崛起的影视作品,其严谨的史实考据与饱满的人物塑造,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范本,豆瓣评分持续稳定在8.5分以上。

时代风云中的科学脊梁

剧集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,分三阶段展开叙事:开篇聚焦钱学森(唐国强饰)突破美国封锁归国的传奇经历,中段详述西北荒漠中原子弹、氢弹的研制过程,终章延伸至人造卫星发射。创作者采用"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"的创作原则,在确保东风导弹试射、罗布泊爆轰试验等关键事件真实性的同时,巧妙融入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的隔空对话、科研人员用算盘计算数据的生动细节。

群像塑造与历史纵深

区别于同类题材的伟人传记模式,该剧构建了立体多元的人物图谱:既有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决策者的战略远见,也有郭永怀为保护数据文件以身殉职的悲壮,更不乏普通技术员在戈壁滩啃窝头的日常。特别对钱学森的形象突破传统——既展现其拒绝美军高薪的铮铮铁骨,也不回避他在特殊时期遭受质疑的困境。这种去脸谱化的处理,使角色更具人性光辉。

艺术表达与历史真实

导演王晓明运用大量象征手法:飘扬的五星红旗贯穿全剧,从开国大典的手工缝制到卫星发射时的太空影像,形成震撼的视觉隐喻。剧中还原的科研场景极具考究,如使用真实历史影像与场景重建相结合,原子弹试爆成功时《人民日报》号外的印刷镜头,与科学家们喜极而泣的画面交叉剪辑,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感染力。

现实回响与精神传承

在航天工程频传捷报的当下回望该剧,更能体会其前瞻性。剧中"外国人能搞的,中国人也能搞"的台词,与近年北斗组网、嫦娥探月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剧组采访了20余位亲历者,首次披露了周恩来用茅台酒宴请科技工作者、聂荣臻元帅为科研人员"募捐"黄豆等鲜为人知的史实,这些细节让宏大叙事更具温度。

尾声

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》以影视化的国家记忆,完成了对科学精神的礼赞。当镜头掠过戈壁滩上如林的墓碑,划过泛黄手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,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重现,更是一个民族在筚路蓝缕中挺起的脊梁。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叙事,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

用户评论精选

1. 豆瓣用户"星辰大海":唐国强演的钱学森让人泪目,尤其是面对美国审讯时那句"我的归宿在中国",瞬间破防。

2. 猫眼观众"历史迷":没想到主旋律能拍得这么燃,算盘造原子弹那段看得热血沸腾!

3. 豆瓣评分员"胶片盒子":细节满分,钱学森用罐头盒做烟灰缸的设定,完全还原了史料记载。

4. 猫眼网友"追剧党":老一辈科学家在沙漠里喝碱水、吃沙子的镜头,比任何特效都震撼。

5. 豆瓣用户"时空旅人":每次片尾曲《祖国不会忘记》响起,都会跟着哼唱,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故事。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11
集数:
第40集完结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