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中国有滋味

《中国有滋味》:用美食与故事烹制人间烟火

【摘要】

美食综艺《中国有滋味》以“沉浸式美食探索”为核心,通过龚琳娜、芝芙等跨文化嘉宾的视角,深入中国12座城市挖掘地道风味。节目创新融合“美食盲盒”挑战与人文叙事,既呈现酸辣粉、螺蛳粉等地域美食的工艺奥秘,又借由素人店主的故事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温情内核。豆瓣评分8.2的高口碑印证了其“以食载情”的独特魅力——在烟火气中窥见普通人的生活哲学,成为2023年综艺市场的一股清流。

一、多维味觉探险:从舌尖到心灵

作为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打造的原创IP,《中国有滋味》打破了传统美食节目的框架。每期由4位常驻嘉宾与2位飞行成员组成“饕餮团”,通过蒙眼品尝、食材溯源等环节解锁“美食盲盒”。在泉州站中,越南籍艺人芝芙对土笋冻从抗拒到惊艳的转变,生动演绎了文化差异下的味觉碰撞。节目组更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镇江香醋的“三伏晒制”工艺,将美食背后的时间厚度具象化。

二、市井故事里的中国温度

区别于同类综艺对明星效应的依赖,节目将镜头对准巷弄深处的家庭作坊。成都篇里经营了三十年的串串香老板娘,用“每天现熬骨汤”的坚持诠释川味灵魂;青岛海鲜大排档的父子档,则通过“凌晨三点码头选货”的日常展现沿海饮食的鲜活本真。这些叙事不仅串联起地方风物志,更构建起“人与食物共生”的情感图谱。有观众发现,节目刻意淡化竞技性,转而用长达20分钟的对话记录一位聋哑面点师傅的手语教学场景。

三、跨文化视角下的味觉对话

国际嘉宾的加入造就了独特的观察切口。俄罗斯歌手唐伯虎在西安回民街掰馍时引发的“手法之争”,意外揭开中亚饮食文化传播的千年脉络;法国美食博主对云南菌菇宴的毒性担忧,则引出中西方食品安全观念的差异探讨。节目组特别设计“风味实验室”环节,用科学仪器分析老北京豆汁的挥发物质组成,在传统与现代认知间搭建桥梁。

四、视听语言的创新表达

制作团队采用4K超微距摄影捕捉食材转化过程,重庆火锅牛油凝固的晶体变化、绍兴黄酒开坛瞬间的气泡涌动等画面,被网友称为“食物ASMR”。声音设计上融合方言叫卖与环境白噪音,宁波汤圆摊的糯米研磨声与雨巷足音形成奇妙交响。这种沉浸式美学使得豆瓣短评区高频出现“治愈”“乡愁”等关键词。

【用户评论】

1. 豆瓣@食光旅人 9分:“节目组在桂林米粉店蹲守三个月拍出的晨昏光影,比任何米其林纪录片都动人”

2. 猫眼@味觉侦探 8分:“国际嘉宾的反应过于剧本化,但素人店主的故事值五星”

3. 豆瓣@碳水教父 7.5分:“美食盲盒环节应该减少明星镜头,多展示烹饪细节”

4. 猫眼@风味研究员 10分:“看到第三集突然理解什么叫‘饮食即信仰’”

5. 豆瓣@纪录片爱好者 8分:“如果去掉刻意煽情的BGM,质感能再上一个台阶”

【总结】

《中国有滋味》的成功在于将美食作为观察中国的棱镜,通过微观叙事折射宏观文化图景。当螺蛳粉的酸笋发酵过程与下岗工人再创业的故事平行剪辑时,食物便超越了饱腹之需,成为集体记忆的载体。这种“去奇观化”的真诚表达,或许正是当代观众在快餐式内容中最渴望的慢火熬制的心灵慰藉。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加更版第12期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