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花甲少年趣旅行》:代际碰撞下的治愈之旅
文章摘要
《花甲少年趣旅行》是一档融合代际对话与旅行治愈元素的真人秀节目,由台湾卫视中文台制作。节目邀请“花甲组”(60岁以上长辈)与“少年组”(20代年轻人)共同踏上跨世代旅行,通过差异化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碰撞,呈现温馨幽默的互动。关键词“代际沟通”“治愈旅行”“真人秀”贯穿全片,节目以台湾本土风光为背景,挖掘两代人关于亲情、梦想与生命态度的思考。豆瓣评分8.2分,观众评价其“笑中带泪,重新定义了旅行的意义”。
---
节目设定与核心看点
《花甲少年趣旅行》采用“分组任务 自由行”双线模式。每期设定一个主题目的地(如台南古都、台东海岸),花甲组与少年组需分别策划行程,并在汇合后交换体验对方的旅行方式。年龄差带来的反差感成为最大亮点:少年组热衷网红打卡与极限运动,花甲组则偏爱历史景点与慢节奏体验。节目通过“摩托车环岛”“夜市砍价挑战”等任务,自然展现两代人的思维差异。
人物群像与情感张力
节目嘉宾选择注重多样性。花甲组包含退休教师、传统工匠等素人,少年组则邀请新生代演员、音乐人参与。第三季中,72岁的渔村阿嬷与25岁独立摄影师搭档,从摄影教学到海鲜市场砍价,阿嬷的生存智慧与少年的技术流形成有趣互补。节目组通过“深夜谈话”环节,引导嘉宾探讨养老、婚恋等社会议题,使娱乐性与深度并存。
制作巧思与社会价值
区别于常规旅行综艺,节目弱化竞技性,强化“观察”属性。镜头语言上,采用大量特写捕捉微表情,如少年组初次体验庙宇祈福时的笨拙,或长辈尝试VR游戏时的惊叹。制片人陈慧玲透露,团队刻意减少剧本干预,“真实冲突比设计好的和解更动人”。台湾媒体评价其“以轻松形式解构严肃的代际隔阂”,尤其引发年轻观众对家庭关系的反思。
---
结尾总结
《花甲少年趣旅行》的成功在于将社会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片段。当少年教长辈使用导航软件,长辈为少年讲述老街故事时,节目完成了对“陪伴”一词的生动诠释。没有说教式的价值观输出,而是用一碗路边摊的芋圆、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,让代际理解自然发生。这种“去综艺化”的真诚,或许正是当代观众渴望的内容本质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@海边的卡夫卡:“看完想带外婆去旅行,她总说浪费钱,原来只是怕给我添麻烦。”
2. 猫眼@旅行青蛙:“少年组策划的行程翻车时,长辈们笑着救场的样子太戳心了。”
3. 豆瓣@雾岛听风:“台湾小城镇的烟火气被拍得好治愈,想按节目路线重走一遍。”
4. 猫眼@碳酸危机:“没想到看个综艺会哭,爸爸突然说他和节目里的阿公很像。”
5. 豆瓣@环形废墟:“节目证明:消除代沟只需要一场没有手机干扰的旅行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