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妮娜 2018》: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芭蕾狂想曲
【摘要】
俄罗斯电影《妮娜 2018》(原名《Большой》)以芭蕾舞者为切口,讲述天才舞者妮娜在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间的撕裂与重生。影片通过冷峻的镜头语言,展现职业芭蕾的残酷美学与人性博弈,关键词“芭蕾梦想”“艺术牺牲”“自我救赎”贯穿始终。导演奥克萨娜·卡拉丝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,揭露光鲜舞台背后的药物依赖、身体透支等暗面,而主角从迷失到觉醒的弧光,则为这部“反童话”注入震撼力量。该片入围第68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被誉为“俄罗斯版《黑天鹅》”,却以更粗粝的真实性引发争议。
---
一、剧情解析:脚尖上的荆棘王冠
影片开篇即以特写镜头聚焦妮娜变形的脚趾——结痂的伤口、扭曲的骨节,暗示芭蕾舞者荣耀背后的生理代价。作为莫斯科大剧院的首席替补,妮娜长期活在明星演员加琳娜的阴影下,靠注射止痛剂维持训练。当加琳娜突然受伤,妮娜获得主演《天鹅湖》的机会,却陷入药物成瘾与精神崩溃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艺术与毁灭的双生舞
导演刻意模糊现实与幻觉的边界:妮娜在化妆间看到的腐烂天鹅尸体、排练镜中分裂的倒影,均暗示其逐渐瓦解的精神状态。与《黑天鹅》的心理惊悚不同,本片更关注体制性压迫。舞团艺术总监以“完美主义”为名实施精神操控,医疗团队默许舞者滥用药物,构成一套异化的艺术生产链。妮娜在第三幕的独舞戏中,真实摔断肋骨的表演(演员非专业舞者),将疼痛美学推向极致。
三、隐喻系统:被囚禁的天鹅
影片多次出现笼中鸟意象:妮娜公寓的鹦鹉、剧院穹顶的飞鸟壁画,与谢幕时她挣脱群舞者束缚的慢动作形成互文。编舞设计暗藏玄机——黑天鹅的32圈挥鞭转被改为失衡的踉跄旋转,颠覆传统芭蕾的优雅范式。这种“残缺美学”正是导演对艺术本质的诘问:当完美成为暴政,破碎是否才是真实的自由?
---
【总结】
《妮娜 2018》的价值在于其不妥协的残酷真实。没有好莱坞式的逆袭套路,妮娜最终带着伤病离开舞台,却在流浪艺人即兴踢踏舞中找回纯粹的快乐。影片结尾的长镜头里,冬雪中翩跹的妮娜与街头孩童共舞,完成了从“被观看的客体”到“自我主宰者”的蜕变。这种反高潮处理,恰是对“艺术必须牺牲”论的最有力反驳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豆瓣用户@冰刀上的鱼:“看完膝盖隐隐作痛,这才是芭蕾舞者的真实血泪史”
2. 猫眼用户3471:“药物成瘾那段戏看得窒息,比恐怖片还吓人”
3. 豆瓣用户@芭蕾兔子:“导演太敢拍了!谢幕时观众席的沉默震耳欲聋”
4. 猫眼用户9920:“女主不像在表演,根本是燃烧生命”
5. 豆瓣用户@幕布之后:“俄罗斯人拍艺术异化永远这么锋利,像用冰锥戳眼球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