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米拉

《米拉》:一部探索人性与救赎的科幻寓言

文章摘要

《米拉》是2023年上映的俄罗斯科幻惊悚片,由导演德米特里·基谢廖夫执导,讲述了一场太空灾难后幸存者米拉在孤立空间站中挣扎求生的故事。影片以密闭空间为舞台,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探讨了孤独、记忆与人性边界。关键词包括“太空生存”、“心理惊悚”和“自我救赎”。影片凭借压抑的视觉风格和演员阿丽娜·纳齐莫娃的爆发式表演,入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。不同于传统科幻片的宏大叙事,《米拉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解构,被影评人称为“太空版的《房间》”。

---

剧情解析:密闭空间中的心灵博弈

故事始于一场近地轨道空间站的氧气系统故障事故。工程师米拉成为唯一幸存者,却因缺氧导致记忆碎片化。导演用闪回与幻觉交织的手法,逐步揭露她在地球上的创伤过往——一段关于女儿意外死亡的愧疚记忆。空间站的机械故障与米拉的精神状态形成隐喻式呼应,“太空生存”的物理困境逐渐演变为“心理惊悚”的内心战场。

视觉语言的哲学表达

影片90%的场景发生在直径12米的环形舱体内。摄影师安德烈·伊万诺夫采用鱼眼镜头扭曲空间,配合冷色调的LED照明,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科技囚笼感。第三幕出现的“镜像舱段”设计尤为精妙,当米拉发现另一个“自己”时,画面构图将“自我救赎”的主题视觉化——两个米拉分别象征逃避与面对。

科学细节与人性隐喻

剧组聘请欧洲航天局顾问还原真实太空作业流程。从失重环境下泪水形成的漂浮球体,到用牙膏修补管道裂缝的应急方案,这些硬核细节强化了生存危机的可信度。而当米拉拆解通讯设备试图向地球发送信号时,设备频段却始终只能接收到女儿生前录制的儿歌,科技逻辑让位于情感逻辑的设计引发热议。

---

结尾总结

《米拉》的成功在于将科幻类型片转化为人类精神分析的载体。空间站的金属舱壁如同颅骨,故障警报是潜意识呐喊,而氧气存量则成为道德抉择的倒计时。影片结尾处米拉选择放弃逃生舱的开放式处理,延续了俄罗斯电影擅长的哲学思辨传统。在近年涌现的太空题材作品中,它以极简主义叙事和心理学深度开辟了新方向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“太空漫游者”:窒息感穿透银幕,阿丽娜的眼睛会说话

2. 猫眼用户“K-3721”:前半小时以为是《地心引力》,后来发现是《黑天鹅》太空版

3. 豆瓣用户“零重力”:年度最佳心理隐喻,那些说节奏慢的人根本没看懂氧气表的象征

4. 猫眼用户“Cosmos”:俄罗斯人总能把科幻拍成陀思妥耶夫斯基

5. 豆瓣用户“记忆碎片”:建议搭配《索拉里斯星》食用,同款哲学味后劲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米拉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