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高个儿

《高个儿》:一部关于孤独与救赎的深刻寓言

文章摘要

《高个儿》是俄罗斯导演康捷米尔·巴拉戈夫2019年推出的剧情片,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斩获最佳导演奖。这部以二战后列宁格勒为背景的影片,通过两位女性护士的复杂关系,探讨了战争创伤、性别认同与人性救赎等深刻主题。影片凭借其独特的视觉美学、压抑而诗意的叙事风格,以及两位女主角震撼人心的表演,成为近年来俄罗斯电影的重要代表作。关键词"战争创伤"、"女性情谊"、"社会压抑"贯穿全片,导演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,展现了一个关于身体与心灵双重残缺的寓言故事。

战后废墟中的身体寓言

影片开场即呈现1945年列宁格勒的破败景象,高挑的护士伊娅(维多利亚·米罗什尼琴科饰)因战场创伤导致间歇性癫痫,与她照顾的孕妇玛莎(瓦西丽莎·佩里吉娜饰)形成微妙依存关系。当玛莎分娩后执意将孩子送给伊娅时,这个看似荒诞的决定揭开了两人各自隐藏的战争创伤。"高个儿"伊娅的生理特征成为社会异样眼光的焦点,而玛莎对母职的抗拒则暗示着更深层的心理创伤。

视觉符号的隐喻系统

巴拉戈夫构建了丰富的视觉隐喻:伊娅癫痫发作时扭曲的身体象征战争对人体的摧残;反复出现的医院长廊暗示封闭压抑的社会环境;两人共浴场景中交缠的发丝成为情感联结的具象化表达。影片采用4:3画幅和大量对称构图,配合冷色调摄影,强化了角色与环境的疏离感。这种"新苏联美学"既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诗电影传统,又融入了当代欧洲艺术电影的极简风格。

性别政治的另类书写

在男性普遍缺席的叙事空间里,影片通过女性视角重构战后叙事。伊娅被军官父亲当作"儿子"培养的经历,解构了传统性别角色;玛莎用身体换取物资的生存策略,揭露了战时女性的真实处境。当两人发展出超越友谊的情感时,影片没有落入俗套的同志叙事,而是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依赖关系。这种对"非常规情感"的刻画,使影片获得"后苏联时代最勇敢的性别书写"评价。

声音设计的叙事功能

作曲家尤金·加尔佩林打造的实验性配乐成为重要叙事元素。伊娅癫痫发作前出现的金属嗡鸣声,既制造悬疑感又外化心理状态;产科病房里婴儿哭声的突然消失,暗示着生命希望的幻灭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静默的运用——当玛莎在舞会上独自起舞时,背景音的抽离创造出超现实的孤独氛围,这种声音留白比任何台词都更强烈地传递出角色的内心空洞。

影史坐标中的独特价值

《高个儿》延续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艺术电影对历史创伤的反思传统,但与索库洛夫的哲学沉思或泽维亚金采夫的社会批判不同,巴拉戈夫选择通过微观人际关系折射宏观历史。影片中那些未言说的创伤——列宁格勒围城、战后饥荒、斯大林清洗——都化作人物行为的潜文本。这种"以轻写重"的叙事策略,使作品既具有历史厚度,又保持着情感穿透力。当伊娅最终抱着假婴走向结冰的河面时,这个充满宗教仪式感的结尾,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整个时代的隐喻。

用户评论精选

1. 豆瓣用户"冰蓝海鼠":那些对称构图美得让人心碎,每个镜头都在诉说无法愈合的伤口。★★★★★

2. 猫眼用户"涅瓦河畔":俄罗斯电影总能把最沉重的题材拍出诗意,两位女主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。★★★★☆

3. 豆瓣用户"白夜行":第一次看到癫痫发作被拍得如此具有美感,但美得让人呼吸困难。★★★★

4. 猫眼用户"列宁格勒的雪":导演对细节的掌控令人叹服,连配乐里的电流声都是精心设计的隐喻。★★★★★

5. 豆瓣用户"青铜骑士":这不是关于同性之爱,而是关于两个破碎灵魂如何互相辨认的故事。★★★★☆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高个儿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