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玛丽·雪莱

《玛丽·雪莱》:一部关于女性觉醒与文学诞生的传记诗篇

摘要

电影《玛丽·雪莱》(2017)以浪漫主义文学巨匠玛丽·雪莱的传奇人生为蓝本,聚焦她创作《弗兰肯斯坦》的历程,展现了一位女性在19世纪社会桎梏下的思想突围。影片由海法·曼苏尔执导,艾丽·范宁饰演玛丽,通过细腻的叙事与阴郁的视觉风格,还原了她与诗人珀西·雪莱的爱情、丧子之痛以及文学灵感的迸发。关键词“女性觉醒”“文学创作”“浪漫主义”贯穿全片,揭示了玛丽如何将个人悲剧转化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。这部电影不仅是传记,更是一曲关于创造力与反抗精神的颂歌。

叛逆的种子:玛丽·雪莱的早年经历

影片从玛丽的少女时代切入,展现她与哲学家父亲威廉·戈德温的紧张关系。生长于激进思想家庭,玛丽早早接触自由恋爱与无神论观念,却因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而陷入矛盾。关键词“女性觉醒”在此处凸显——她拒绝成为时代的附庸,与已婚诗人珀西·雪莱私奔,这一决定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。导演通过灰冷的色调与哥特式布景,暗示玛丽即将面对的伦理风暴。

爱与痛的淬炼:拜伦别墅的创作之夜

1816年,玛丽与雪莱、拜伦勋爵在日内瓦湖畔的别墅避暑,这段经历成为《弗兰肯斯坦》的诞生契机。影片巧妙还原了著名的“鬼故事竞赛”场景:拜伦提议每人创作恐怖故事,而玛丽因噩梦启发,构思出“人造人”的寓言。关键词“文学创作”在此达到高潮——她将流产的悲痛、对科学伦理的恐惧融入故事,赋予《弗兰肯斯坦》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。艾丽·范宁的表演层次分明,从脆弱到坚定的转变令人动容。

性别与时代的对抗:玛丽的双重困境

电影并未回避19世纪女性作家的生存困境。玛丽被出版商质疑“女人怎能写出这样的作品”,甚至被迫匿名出版小说。珀西·雪莱的光环一度掩盖她的才华,而影片通过一场激烈的争执戏,揭露了浪漫主义爱情背后的权力不对等。关键词“浪漫主义”在此被解构——玛丽的故事既是浪漫的,更是尖锐的。她最终以笔为剑,在男性主导的文坛撕开一道裂缝。

暗黑美学的视觉表达

导演海法·曼苏尔采用大量低饱和度画面与烛光场景,呼应哥特文学的气质。玛丽写作时的特写镜头中,羽毛笔的阴影如怪物般爬行,隐喻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挣扎。影片的服装与道具考究,尤其是玛丽始终穿着的深蓝色长裙,象征她与世俗的疏离感。这些细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“弗兰肯斯坦”世界的诞生土壤。

结尾

《玛丽·雪莱》不仅是一部传记片,更是一次对创造力起源的追问。它提醒我们,伟大的文学往往诞生于个人创伤与社会压力的交汇处。玛丽的故事跨越两百年,依然刺痛着当代关于性别、科学与伦理的讨论。当银幕上浮现《弗兰肯斯坦》的第一版封面,观众终将明白:那个雨夜诞生的不止是怪物,还有一位女性用文字对抗世界的勇气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“雾港”:艾丽·范宁演活了玛丽的倔强与敏感,但影片对珀西·雪莱的渣男属性刻画不够。

2. 猫眼用户“Luna”:哥特氛围满分!看完立刻重读《弗兰肯斯坦》,发现好多细节对应。

3. 豆瓣用户“海边的卡夫卡”:比预想中沉重,玛丽失去孩子的段落让人心碎,这才是怪物的真正隐喻吧。

4. 猫眼用户“影迷小Q”:节奏稍慢,但范宁的演技和复古画面值得一看。

5. 豆瓣用户“维拉德”:浪漫主义圈子的八卦很有趣,但更震撼的是玛丽如何把痛苦变成艺术。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