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德拉赞

《德拉赞》:东欧吸血鬼传说的现代重构

摘要

塞尔维亚恐怖片《德拉赞》(Dražen)以巴尔干民间传说为基底,将东欧吸血鬼叙事与现代心理惊悚巧妙融合。影片讲述人类学家维克多为调查家族诅咒重返故乡,却卷入一场跨越三个世纪的嗜血阴谋。导演杜尚·米洛萨夫列维奇通过非线性叙事与哥特式影像美学,探讨了仇恨轮回与救赎主题。关键词“东欧吸血鬼”“家族诅咒”“心理惊悚”贯穿全片,冷峻的镜头语言与宗教隐喻构成独特张力,IMDb评分7.2的成绩印证其作为小众恐怖佳片的品质。

---

血源诅咒:跨越时空的复仇循环

影片开篇即以1792年特兰西瓦尼亚的异端审判切入,女巫玛尔塔被处决前对德拉赞家族施下血咒,这一场景的蜡笔画质感和16mm胶片颗粒感,奠定了全片复古惊悚基调。现代线中,维克多(马尔科·久罗维奇饰)的考古发现与噩梦产生超自然共鸣,当他在祖宅地窖找到刻有符文的家谱时,第一人称视角镜头突然切换至18世纪,暗示两个时空的诅咒联动。

解构吸血鬼神话的宗教隐喻

不同于传统吸血鬼电影,《德拉赞》将圣餐仪式中的“血与肉”符号进行颠覆性重构。村民用银十字架钉穿吸血鬼心脏时流出的黑色脓血,与教堂壁画《最后的晚餐》形成蒙太奇对照。导演特别采用塞尔维亚正教会的圣咏配乐,在吸血鬼巢穴场景中制造声画对立——当维克多发现祖先德拉赞的日记记载着“饮血为圣礼”时,唱诗班吟诵骤然转为耳鸣般的电子噪音。

心理惊悚层面的三重嵌套

第三幕的叙事诡计堪称全片高光,维克多逐渐兽化的指甲特写与精神病院档案交叉剪辑,模糊了超自然现象与精神分裂的界限。当现代医学诊断书与18世纪猎巫法庭判决书并置时,影片提出尖锐质问:真正的怪物是嗜血生物,还是代代相传的集体暴力?这种多层解读空间使该片在2023年布鲁塞尔奇幻电影节获得最佳剧本提名。

---

总结

《德拉赞》的价值在于用地域性叙事打破好莱坞吸血鬼类型桎梏,祖宅地窖的螺旋楼梯象征永无止境的诅咒轮回,而结局维克多选择拥抱黑暗的定格镜头,则完成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彻底反叛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蜂群意象(吸血鬼化身形态)暗喻集体无意识暴力,这种将民俗传说升华为社会批判的尝试,使其在东欧恐怖电影谱系中占据独特位置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@夜访吸血鬼:“圣餐杯盛满鲜血的镜头让我毛骨悚然,东欧导演对宗教恐惧的刻画总是一针见血”

2. 猫眼用户Mihajlo:“比起惊吓更震撼于历史纵深,那些烧女巫的火把和现代网络暴力有何区别?”

3. 豆瓣用户@喀尔巴阡之月:“第三幕精神病院戏份封神!到底谁是病人谁是医生?”

4. 猫眼用户Branko:“塞尔维亚版《遗传厄运》,但血咒根源写得比美国版深刻十倍”

5. 豆瓣用户@狼血面包:“导演把家暴创伤拍成了史诗级诅咒,最后蜂群吞噬小镇的长镜头绝了”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德拉赞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