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普瑞希拉

《普瑞希拉》:猫王遗孀的沉默与觉醒

摘要

索菲亚·科波拉执导的《普瑞希拉》以传记片形式聚焦猫王埃尔维斯·普雷斯利遗孀普瑞希拉·普雷斯利的隐秘人生。影片改编自普瑞希拉1985年回忆录《埃尔维斯与我》,通过女性视角还原她14岁与猫王相遇、婚后被操控的婚姻生活,以及最终觉醒逃离的全过程。关键词“女性成长”“权力不对等”“索菲亚·科波拉美学”贯穿全片,冷峻的镜头语言与复古色调形成对巨星神话的祛魅。该片入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引发对名人婚姻中隐性剥削的广泛讨论。

---

被遮蔽的少女时代:一场不对等的爱情

1959年,14岁的普瑞希拉在德国美军基地与24岁的猫王相遇,这场看似浪漫的邂逅实则是权力失衡的开端。科波拉用柔焦镜头与停滞的时空感呈现少女的懵懂,而猫王赠送玩偶、要求她打扮成理想模样的细节,暗示了控制欲的萌芽。影片并未直接批判猫王,但通过普瑞希拉被迫服用安眠药保持“乖巧”、放弃学业等情节,揭露光鲜婚姻的压抑本质。

金丝笼中的窒息感:科波拉的美学暴力

格雷斯兰庄园的粉色卧室与普瑞希拉逐渐苍白的脸色形成刺眼对比。科波拉延续《绝代艳后》的视觉风格,用洛可可式布景反衬女性困境:猫王出轨时,镜头定格在她空洞的眼神;争吵戏采用消音处理,仅留时钟滴答声。这种“温柔的残酷”比直接展示暴力更具冲击力,关键词“窒息感”成为影评高频词。

觉醒的暗流:从附属品到独立个体

影片第三幕聚焦普瑞希拉1972年提出离婚的转折。她在心理咨询中说出“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”的台词,暗示长期精神矮化。科波拉特意删减猫王演唱片段,将镜头留给普瑞希拉学习空手道、剪短发的画面——这些被史料忽略的细节,拼凑出沉默者重建自我的轨迹。

---

总结

《普瑞希拉》的价值不仅在于颠覆猫王神话,更在于用近乎人类学的冷静记录女性在父权结构中的异化与复苏。科波拉放弃戏剧化冲突,转而用服饰变化(从甜心裙到牛仔裤)、空间调度(从豪宅到机场)完成叙事。当片尾普瑞希拉驾车驶离格雷斯兰,车窗映出的不是泪水,而是如释重负的微笑——这或许是对“女性成长”最有力的诠释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@灰鸽子:“科波拉把传记片拍成了恐怖片,那些甜蜜的瞬间细想全是毛骨悚然。”

2. 猫眼@Luna:“终于有人讲出这个故事!普瑞希拉不是‘猫王妻子’,她有自己的名字。”

3. 豆瓣@冰拿铁:“Jaclyn的表演绝了,一个眼神就从崇拜变成绝望。”

4. 猫眼@影评小白:“复古美学满分,但更震撼的是那种无声的压迫感。”

5. 豆瓣@公路之歌:“年度最佳女性电影,比《芭比》更残酷的真实版本。”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普瑞希拉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