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是个男孩

《是个男孩》:一部颠覆性别认知的温情寓言

摘要

西班牙电影《是个男孩》(原名:Es un niño)以一场啼笑皆非的“性别误会”为切口,探讨了家庭期待与社会标签的尖锐冲突。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产前得知胎儿性别后,全家陷入对“男孩”的狂热期待,却在新生儿降临后遭遇认知颠覆的故事。导演曼努埃尔·戈麦斯·佩雷拉用轻喜剧的叙事手法,层层剥开性别偏见、代际矛盾与亲子关系的复杂内核。关键词“性别认知”“家庭喜剧”“社会隐喻”贯穿全片,其荒诞情节下暗藏的温情批判,让该片成为欧洲小众电影中备受瞩目的社会派作品。

---

剧情解析:一场由B超单引发的家庭风暴

影片开篇即以产科诊所的超声波室为“战场”,中产夫妇克拉拉与费尔南多通过医生暧昧的措辞——“看起来是个男孩”——陷入狂喜。导演用快速剪辑呈现家族为此展开的荒谬筹备:蓝色婴儿房、足球主题派对、祖父珍藏的棒球手套……这些充满“男性气质”的符号堆砌,暴露出家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想象。

转折发生在分娩当日。当助产士举起女婴宣布“是个健康女孩”时,产房瞬间冻结的镜头成为全片高光时刻。后续调查揭示,医生当年因方言口误将“女孩”(niña)说成“男孩”(niño),而全家选择性忽略了复查建议。这场乌龙逐渐演变为家庭信任危机,祖母坚持“一定是医院抱错”,舅舅则偷偷查询“性别矫正手术”资料,荒诞中渗出寒意。

社会隐喻:粉蓝牢笼中的集体无意识

影片巧妙利用西班牙传统天主教家庭的设定,展现性别期待如何被宗教文化放大。祖父在家庭会议上引用《圣经》中“男性后裔继承土地”的段落,母亲偷偷退回粉色连体衣的桥段,均暗示性别偏见如何通过微观日常完成代际传递。值得玩味的是,当邻居黑人移民家庭坦然为女儿举办生日会时,导演用文化对比撕开了“文明社会”的虚伪性。

第三幕的和解充满魔幻色彩。父亲费尔南多在深夜独自为女儿换尿布时,发现她无意识地抓住自己手指——这个超越性别的人类本能瞬间,成为瓦解偏见的钥匙。镜头缓缓扫过未被拆封的蓝色玩具,与婴儿攥紧的小手形成诗意对照。

---

总结

《是个男孩》的深刻性在于将性别议题转化为可触摸的家庭喜剧。那些精心设计的荒诞场景——如亲戚们轮番“检查”婴儿生殖器、家族群聊里病毒式传播的“转胎丸”谣言——实则是现实性别焦虑的镜像。影片最终未给出简单的和解方案,但父亲卖掉棒球手套为女儿买天文望远镜的结尾,暗示着打破性别枷锁的可能。这种不煽情却余韵悠长的表达,正是其超越同类题材的关键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@冰咖:“笑着笑着就哭了,西班牙人居然能把重男轻女拍得这么幽默又锋利。”

2. 猫眼用户@Luna:“每个准备要孩子的夫妻都该看,我们以为自己是现代人,其实骨子里还住着老古董。”

3. 豆瓣用户@麦田:“祖父颤抖着摸出孙女小脚丫那段绝了!偏见在生命面前不堪一击。”

4. 猫眼用户@电影宅:“年度最佳反讽,那些蓝色气球简直像一个个性别监狱。”

5. 豆瓣用户@江浙沪在逃粽:“建议和《摔跤吧爸爸》对比观看,东方压抑与西方荒诞殊途同归。”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是个男孩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