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宣武门》:一部镌刻老北京魂的史诗剧
摘要
历史剧《宣武门》以北京城南的宣武门为地理坐标,通过李天顺(任重饰)守护国宝玉石榴的家族传奇,串联起戊戌变法、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的时代洪流。该剧以“京味儿”为底色,融合非遗文化、家国情怀与市井烟火,任重、王自健、童蕾等演员塑造的小人物群像,在历史夹缝中诠释了“忠义”与“坚守”的深刻内涵。导演王小康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还原了老北京建筑与民俗,使剧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温度,成为近年来少见的“地域史诗”佳作。
---
一、剧情脉络:玉石榴背后的百年风云
《宣武门》开篇于1898年戊戌变法,玉雕匠人李天顺因偶然获赠象征国运的玉石榴,被卷入历史漩涡。前八集聚焦“变法线”:李天顺与进步文人黄禾香(童蕾饰)联手保护维新派密函,通过菜市口刑场、琉璃厂古玩交易等场景,再现了老北京在时代变革中的阵痛。剧中“非遗元素”如玉雕、京剧、鬃人等传统技艺,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符号。
中段剧情跨越至1937年北平沦陷,李天顺之子李翔(王自健饰)以茶馆掌柜身份周旋于日伪势力之间,玉石榴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。这段叙事通过“一条龙羊肉馆”“天桥杂耍”等市井空间,展现普通人的抗争智慧。值得一提的是,剧中虚构角色“铜碗张”(李成儒饰)以底层手艺人的视角,串联起卢沟桥事变、文物南迁等真实事件。
二、制作亮点:细节铸就的京味儿宇宙
美术团队耗时半年搭建的“宣南老街”实景,1:1还原了清末民初的当铺、戏楼与四合院建筑群。剧中出现的126件道具中,68件为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,如主角佩戴的“翡翠扳指”由北京玉雕厂参照故宫藏品复刻。民俗顾问团队更将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等节令习俗融入剧情,强化地域真实感。
演员表演上,任重通过“三跪九叩”“撂地卖艺”等细节刻画匠人气节,而王自健突破喜剧形象,用“哑语传讯”“茶馆密谈”等桥段展现隐忍式演技。群戏中“斗蛐蛐”“评书骂汉奸”等段落,被观众评价为“教科书级的市井百态”。
三、文化深挖:小人物视角下的家国叙事
与《大宅门》的家族史诗不同,《宣武门》选择以“器物传承”为叙事线索。玉石榴既是具象的剧情麦高芬,也隐喻中华文明的坚韧内核。剧中“护宝线”与“情感线”双轨并行:李天顺与黄禾香“以玉定情”的含蓄表达,对照着李翔与日本军官女儿“以棋论道”的文化碰撞,东西方价值观冲突通过日常对话自然呈现。
历史学者张颐武评价该剧“用胡同里的油盐酱醋,熬出了民族存亡的大命题”。剧中“琉璃厂焚书”“京剧义演募捐”等情节,均能在《北平风物志》等史料中找到原型,实现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有机融合。
---
用户评论精选
1. 豆瓣@京片子:“李成儒的铜碗张一开口,我姥爷直接泪崩——这就是他记忆里的老北京。”
2. 猫眼@文物迷:“玉石榴的雕刻过程堪比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非遗展示不突兀有巧思。”
3. 豆瓣@历史控:“第三集菜市口长镜头绝了!谭嗣同就义与主角刻玉的动作蒙太奇,宿命感拉满。”
4. 猫眼@剧评人:“王自健的转型惊艳,茶馆那场‘哑巴戏’足以竞争年度最佳片段。”
5. 豆瓣@视觉系:“画面质感像泛黄的老月份牌,连群演的布鞋磨损度都经得起特写考验。”
总结
《宣武门》以器物为眼、地域为骨、人情为血,在历史正剧与市井传奇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当李天顺在结局将玉石榴捐给故宫时,完成的不只是文物回归,更是一曲对平民英雄的礼赞。这种“小人物大历史”的创作理念,为地域题材影视化提供了新范式——真正的史诗,或许就藏在那些被时光摩挲出包浆的寻常物件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