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攀登者》:用血肉之躯丈量祖国高度
【摘要】
2019年国庆档电影《攀登者》以1960年、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件为蓝本,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用生命挑战世界之巅的壮举。影片由吴京、章子怡、张译等实力派演员主演,通过惊险的登山场景与细腻的情感刻画,展现了"为国登顶"的信仰力量。关键词"珠峰登顶""时代精神""极限挑战"贯穿全片,既有冰裂缝、雪崩等震撼视效,也有生死抉择下的人性光辉。作为中国首部登山题材大片,该片填补了类型空白,更让观众看到登山英雄们用血肉之躯丈量祖国尊严的史诗。
生死攀登:冰镐凿出的国家尊严
1960年,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,却因丢失摄影机无法留下影像证据。方五洲(吴京饰)为此背负十五年质疑,直到1975年国家重组登山队。影片采用双线叙事,既还原历史性登顶的艰难——突击队员屈银华脱掉高山靴赤脚攀登"第二台阶",更虚构了气象学家徐缨(章子怡饰)为保障登顶以身殉职的悲情支线。导演李仁港用IMAX镜头捕捉珠峰的暴雪与霞光,当测量觇标最终矗立峰顶时,"8848.13米"这个数字成为主权最有力的宣言。
凡人英雄:雪原上的人性星火
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是影片最复杂的角色,因1960年登顶争议从运动员沦为锅炉工。他在训练中近乎严苛的要求,实则是用自我惩罚来赎罪。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则代表新一代登山者,手持摄像机坠崖的镜头,诠释了"摄影机比命重要"的信念。影片没有神化英雄,而是展现冻伤截肢、高原肺水肿等真实代价。吴京与章子怡在暴风中告别的戏份,将浪漫主义注入现实主义基调,登山绳成了最催泪的情感纽带。
类型突破:中国式灾难片的探索
《攀登者》开创性地融合了灾难片与主旋律元素。北坳冰塔林崩塌的CG场景达到国际水准,而"人梯攀登"等桥段则唤起集体记忆。争议在于商业叙事与历史还原的平衡——部分观众认为感情戏冲淡了登山主线,但不可否认其让硬核题材更易共鸣。片中反复出现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旋律,与登山镐凿冰的声响形成复调,这种"身体政治"的表达,比口号更具冲击力。
【总结】
当方五洲将红旗插入峰顶积雪,《攀登者》完成了从地理高程到精神高程的升华。这部用冰川镜面照见民族脊梁的电影,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中国登山题材空白,更让世界看到:珠穆朗玛的"中国高度",是由一群吃着压缩饼干、穿着旧棉服的普通人,用冻伤的手指和灼热的信仰托举而成。那些消失在暴风雪中的身影,最终都化作了山脉的轮廓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豆瓣用户@冰原孤狼:"吴京在冰裂缝救人的长镜头看得手心冒汗,这才是中国硬汉该有的样子"
2. 猫眼用户@雪线之上:"章子怡的死亡戏太刻意,但张译的演技撑起了全片灵魂"
3. 豆瓣用户@海拔8848:"没想到主旋律能拍得这么燃,冲顶时全场自发鼓掌"
4. 猫眼用户@高山靴:"井柏然坠崖那段哭惨了,年轻演员的突破性表演"
5. 豆瓣用户@氧气瓶:"登山细节专业度满分,但感情线确实有点跳戏"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