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日与夜》:光影交织下的生存寓言与人性叩问
摘要
由日本导演藤井道人执导的《日与夜》(Day and Night)以双线叙事结构展开,讲述两个时空下互为镜像的命运纠葛。影片通过刑警阿凉(阿部宽饰)与犯罪天才龙一(柄本佑饰)的猫鼠游戏,探讨了正义与罪恶的模糊边界。关键词"悬疑张力""人性救赎""社会隐喻"贯穿全片:昼夜交替的画面象征角色双重身份,冷色调摄影强化压抑氛围,而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则撕裂了日常表象。该片入围第4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,被影评人誉为"一部披着犯罪外衣的社会哲学诗"。
---
剧情解构:昼夜双生的命运齿轮
时空折叠的叙事实验
影片采用2019年与2021年双时间线并置,开场即是暴雨夜的便利店劫案。导演通过手表特写(指针永远停在3:17分)、重复出现的蓝鳍金枪鱼刺身等细节,让两个时空产生诡异共鸣。这种叙事手法被《电影旬报》评价为"用蒙太奇完成的时间伦理学"。
角色塑造的灰度美学
阿凉追查连环纵火案时,发现所有线索都指向已死亡的龙一。随着调查深入,这个反社会人格者展现出惊人的另一面:他资助的孤儿院墙上,涂鸦着与犯罪现场相同的几何图案。这种矛盾性在龙一与盲女房东(石原里美饰)的互动中达到巅峰——当他用刀划开对方珍藏的黑胶唱片时,背景音却是《欢乐颂》的旋律。
社会派悬疑的深度拓展
不同于传统警匪片,影片将犯罪动机锚定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件。闪回镜头里,幼年龙一在避难所抢夺物资的片段,与成年后他策划的"社会净化计划"形成互文。导演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废墟场景,被解读为对日本"失去的三十年"的隐喻。
---
视听语言的哲学表达
色彩符号系统
日景戏采用高饱和度的橙黄色调,而夜景戏则泛着幽蓝的冷光。这种色彩对立在关键场景被打破:当阿凉在黎明时分发现真相时,画面突然变成刺眼的粉紫色,暗示道德判断的失效。美术指导佐藤忠良透露,全片共使用47种不同色号的蓝色滤镜。
声音设计的叙事参与
作曲家岩代太郎将电子音效与传统三味线结合,制造出神经质般的听觉体验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沉默时刻"的处理:在龙一自白戏中,背景音完全消失,只留下心电图仪的机械声,这种声音真空状态持续了惊人的3分12秒。
---
影史坐标中的价值重估
《日与夜》在类型片框架下完成了作者性表达,其对于创伤记忆的具象化呈现,让人联想到今村昌平的《复仇在我》。但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:当阿凉最终选择伪造证据时,镜头没有停留在道德审判,而是转向晨光中嬉戏的孩童——这个长达2分钟的固定镜头,构成了对"正义"最残酷的解构。
---
用户评论精选
1. 豆瓣@冰镇绿豆汤:"柄本佑演活了恶魔与圣徒的一体两面,那段用打火机烧蚂蚁的长镜头看得我脊椎发凉" ★★★★☆
2. 猫眼@霓虹夜行者:"以为是《白夜行》式的犯罪片,没想到是披着悬疑外衣的社会寓言" ★★★★★
3. 豆瓣@摄影机不要停:"阿部宽吃泡面那场戏,吞咽声里藏着的全是绝望" ★★★★
4. 猫眼@黑泽明子:"导演把福岛创伤拍成了现代版《神曲》,但第三幕节奏崩了" ★★★☆
5. 豆瓣@平成废物:"当龙一笑着跳进焚化炉时,突然理解了他说的'清洁世界'" ★★★★★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