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十加十》:二十位导演的台湾记忆拼图
【摘要】
《十加十》是2011年由台湾电影界发起的集体创作项目,集结了侯孝贤、王小棣、魏德圣等20位台湾重量级导演,每人拍摄5分钟短片,共同组成这部充满实验性的电影合集。影片以"台湾特有"为主题,通过不同世代的导演视角,拼贴出关于土地、历史、人文的多元叙事。关键词"台湾电影"、"短片合集"、"集体记忆"贯穿全片,既有侯孝贤《黄金之弦》的诗意长镜头,也有陈玉勋《海马洗头》的黑色幽默,20种风格迥异的影像语言最终汇聚成一部台湾社会的文化镜像。该片入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,成为华语影坛罕见的导演群像创作范本。
一、二十种视角的台湾叙事
作为台湾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导演联合创作,《十加十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"命题作文"式的框架设计。制片人侯孝贤提出"限定5分钟时长"与"必须包含台湾元素"两大原则,却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给予导演绝对自由。这种创作模式催生了令人惊艳的化学反应:张作骥在《1949穿过黑暗的火花》中用爆破场景隐喻历史创伤,而吴念真在《有家小店叫永久》里则以素人演员还原市井温情。
二、短片集锦中的时代切片
影片中多个单元成为后来独立成片的雏形,例如钟孟宏的《回音》延伸为《失魂》,沈可尚的《到站停车》发展为《十分钟情》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童的《谢神》,通过布袋戏班后台的微观视角,将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浓缩在300秒内。这些作品共同构成"台湾新电影"的延续,用"短片合集"的形式突破了传统长片的叙事惯性。
三、电影语言的实验场
技术层面,《十加十》展现了惊人的多样性:陈国富采用一镜到底拍摄《初登场》,讲述邓丽君出道故事;戴立忍在《Key》里用悬疑类型片手法解构都市孤独。这种创作自由度使影片成为"集体记忆"的万花筒,从原住民传说(郑有杰《潜规则》)到都市荒诞(张荣吉《256巷14号5楼之1》),每个片段都是对"台湾电影"边界的一次探索。
【总结】
当20位导演的私人记忆被投射在银幕上,《十加十》最终超越了短片集锦的概念,成为一场流动的影像展览。这些或怀旧或前卫的5分钟篇章,共同勾勒出台湾社会的精神图谱。影片在结构上的留白恰好构成其魅力——观众需要自行拼凑那些关于土地、人情与历史的记忆碎片。这种开放式的创作实验,为华语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豆瓣用户"热带鱼":侯孝贤那段真是降维打击,5分钟拍出了别人两小时的气韵
2. 猫眼用户"影迷阿强":陈玉勋的黑色幽默全场最佳,台湾导演玩起梗来太犀利了
3. 豆瓣用户"蓝莓之夜":像在美术馆看快闪展览,每转过一个转角都是新的惊喜
4. 猫眼用户"台北不下雨":王童的布袋戏段落看得泪目,传统文化就该这样传承
5. 豆瓣用户"电影山海经":某些段落略显生硬,但作为集体创作已属难得
